各地慈善動態第五期
一、各地動態
2014新公益嘉年華尋找本土“社會創新家” 3月28日,由友成基金會主辦,鳳凰網、《中國慈善家》、眾籌網、神州租車、益云公益互聯網創新中心等共同參與的2014新公益嘉年華正式啟動。本屆新公益嘉年華的主題是“社會創新大發現”,旨在發現和助力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行動,倡導和推動 “社會價值投資”,從而進一步激活社會創新生態,積極探索社會企業等新公益模式。來自企業、媒體、學界的代表以及眾多社會創新實踐者參加了啟動儀式。 友成基金會是中國社會創新的早期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經過7年發展,社會企業、社會創新已深深植入友成基因。新公益嘉年華是友成基金會2010年發起的跨界公益活動,是推動社會創新的倡導性平臺,也是中國公益事業的跨界交流平臺,2014年是第三屆。它以國內外優秀的企業公民、政府部門、學術機構、民間組織、媒體等為參與主體,以嘉年華這種喜聞樂見、充滿活力的組織形式為載體,形成跨部門、跨地域和跨領域的社會創新氛圍,激發全社會對公益領域的關注與投入,鼓勵創新方法、創新思維和創新探索,從而推進社會問題的更有效解決。 |
民政部批準成立救助失獨老人基金會 民政部3月28日宣布,批準成立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會,旨在救助以失獨老人為主的困難老人。 該基金會理事長韓學臣說,這是中國第一個由民政部主管,專門為失獨老人服務的全國性基金會。 目前,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會已在四川北川縣和北京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開展救助失獨老人的試點工作,救助形式主要包括定期發放慰問金、生活便利卡,免費體檢、健康照料和志愿者陪伴等服務;同時也計劃探索建立新的養老機構收住失獨老人。 對于剛剛應運而生的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會,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說,面向計劃生育特困老人的慈善基金會,更要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有關政策法規的規定,做好信息公開,及時、全面公布善款的募集、接收、使用情況,開展了哪些具體救助行動,都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以提升公信力。 |
山東省慈善事業發展研究基地在煙臺揭牌 日前,“山東省慈善事業發展研究基地”揭牌儀式暨省慈善總會專家委員會座談會在魯東大學舉行。 山東省慈善總會會長謝玉堂為“山東省慈善事業發展研究基地”揭牌并講話。謝玉堂表示,在魯東大學建立“山東慈善事業發展研究基地”是一個有益的探索,也是一個創新和突破。這一舉措有著多方面的意義:一是慈善理論研究基地,二是慈善學術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廣基地,三是慈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
廣東珠海成立公益學院為志愿者提供技能培訓 來自珠海多個行業的近300名志愿者日前坐進“珠海公益學院”首堂公開課課堂,學習專家傳授的志愿服務工作新知識。 珠海注冊志愿者目前達21.2萬人,每天至少有10個志愿服務項目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珠海近日成立公益學院為志愿者免費提供專業知識技能培訓。 公益學院前身為珠海市“明德講堂”之志愿者學堂。在過去一年,以共青團珠海市委主辦,各志愿服務組織承辦的方式,依托相關部門、行業組織,志愿者學堂已邀請專家及資深志愿者對志愿者進行了8期專業知識技能培訓。 |
深圳擬規定所有慈善組織都可募捐 為了防止政府在慈善事業中出現“缺位”、“越位”和“錯位”,深圳擬明確規定在職公職人員不得擔任慈善組織負責人,部門不得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或通過行政指令做慈善募捐,更不得向企業和個人攤派。由市民政局草擬的《深圳經濟特區慈善事業促進條例(送審稿)》(以下簡稱“條例”)在市法制辦官網征求各界意見,市民可于4月30日前反饋。 市民政局表示,傳統慈善活動主要集中在賑災、濟貧等方面,但此次條例將采用國際普遍使用的“大慈善”立法理念,把慈善定義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愿、不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為他人擺脫貧困、災害和其他困難,提高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項目和活動”,凡是從事這些慈善活動的非營利性、民間性社會組織,均認為是慈善組織。 “這一界定使慈善組織在外延上包括了基金會、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其他新興的慈善組織形態,在內涵上把慈善組織定位為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該負責人還稱,條例將“寬進嚴管”,規定未成立的慈善組織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門登記,且規定慈善組織服務場所不受登記地址的限制,慈善組織法定代表人可以兼任,以此解決慈善組織“登記難”問題。 為了防止政府在慈善事業中出現“缺位”、“越位”和“錯位”,條例既提出政府應將慈善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又明確規定現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擔任慈善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者實際控制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不得直接接收社會捐贈,不得通過行政指令、行政強制等手段組織和實施慈善募捐活動,不得向任何企業和個人進行攤派。 |
二、優秀項目
感悟之旅活動項目 感悟之旅活動項目為長期項目,每年開展一次,一次30人。30個小朋友坐上火車,飛躍長江、跨過黃河,領略祖國幅員的遼闊。 項目周期:2011-07-19 —— 2021-07-31 項目性質:項目進行中 項目合作方:愛心企業 項目措施:開展感悟之旅活動措施: 一、規劃活動方案; 二、尋找活動贊助企業; 三、組織山區接受一對一幫扶的具有感染力的小朋友和優秀老師代表; 四、參與活動學校簽署活動后續責任書。 項目效果:30人左右的感悟之旅隊伍,在資深領隊的帶領下,乘坐火車,飛躍長江,橫跨黃河,穿梭于遼闊的神州大地上,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參觀航天城,參觀歷史博物館,參觀軍營和海軍碼頭,在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深處深深的烙上“祖國”烙印,真正地實現美好未來的憧憬。至此后,小朋友不再頑皮,其而代之的是愈加的奮發、愈加的勤學。 |
三、鄭州新聞
幸福社區慈善志愿者工作站開展春季傳染病預防及治療知識講座 3月27日下午,中醫協會的陳玉兵和范美仙兩位教授帶領他們的六位員工就布置好了教室,等待著居民朋友。50多位社區老人齊聚一堂,授課正式開始。范美仙教授首先給老人講解春季什么情況會出現什么病,什么情況會皮膚過敏,怎樣防治;還講了三高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平時飲食要注意什么。老人們聽得很認真,直夸范教授講得好,對他們很有幫助。幸福社區慈善志愿者工作站開展的這堂及時又專業的科普講座,得到了老人們的一致好評。 |
四、平凡感動
的哥6年負債資助10名大學生 周和房是鄭州的一名的哥,6年來,他花費超過10萬元,幫助10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而他每月收入僅有2000多元,至今還有欠款。 今年40歲的周和房,年幼父母雙亡,12歲開始在街頭流浪,后被好心夫妻收養,供他讀書至初中,因此,他學會了感恩。開出租車8年,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遇到殘疾人或有困難的人打車,他從不收費。 2008年,周和房在報紙上看到重慶有許多學生因家境貧寒而失學,這對他觸動很大,自那時起,他便下決心開始了他的助學路。6年來,周和房先后資助過10名大學生,目前還在資助的有3名。每月他都會給貧困生的銀行卡打錢,少則每月200元,多則500至1000元不等,實在沒錢,只能向同事借錢助學。“自己生活可以緊一點,但他們的生活費不能斷。” 摳門的哥穿打補丁衣服。了解周和房的人都知道,他雖然資助了那么多學生,但對自己卻十分“摳門”,相熟的的哥評價他,“摳得讓別人看著都難受”。 從小在社會好心人關愛下成長的周和房,這輩子的夢想就是盡己所能幫助更多的人。童年的苦難磨練他堅強的性格,他想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去幫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由于家境貧困,他沒能上大學,如今看著窮人的孩子走進大學校園,周和房心中滿是欣慰。 |
五、慈善格言
人生是花,而愛是花蜜。 雨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