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綠城 陽光普照(圖文)




慈善綠城 陽光普照
千萬善款開展冬季救助 一冬溫暖惠及28萬群眾
風雪送冬去——2014年2月,一場瑞雪普降中原,降雪帶來了寒冷,但是在鄭州28萬貧困群眾的心中,這個冬天,卻不曾冰冷無情。
飛雨迎春到——拿出善款1000多萬元,一個冬天,開展慈善救助活動30多場,在愛心播撒每個角落的綠城鄭州,春天,似乎早已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了。
回顧剛剛過去的冬季,一次次貼心而溫暖的慈善活動如同陽光,普照綠城大地。
一個人:精神病醫院的普通護士
鄭密路航海路口往南300米路西,是一條沒有名字的小路。沿著小路直走200米,就是市第八人民醫院,這里是全市唯一一所全民性質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醫院大門對面,一條馬路之隔,是一棟獨立的三層小樓,門口一塊鐵牌:“慈善惠民病房”幾個字并不顯眼。可正是在這不顯眼的病房內,每天都發生著不尋常的故事。
“慈善惠民病房”,是從
在臨近年關的時候,省會的大街小巷,已經開始洋溢著喜慶的新年味道。而這棟小樓的門前,卻有一種異樣的冷清。我們跟著院長霍順利走進小樓。
二樓盡頭的一個房間,幾十名精神病人正在看電視,這是他們白天集中放松的時間。和想象中的不同:幾十個人并沒有衣衫襤褸,臉都干干凈凈,穿著嶄新的睡衣睡褲,腳上是新的棉拖鞋。忽然,一名年輕男子嚷著要去喝水,剛站起來,褲子里就流出來一灘大便。正在值班的護士陳陽二話不說,拿起衛生紙就抓起這些大便,然后將地板拖得干干凈凈。
部隊轉業就來到市第八人民醫院,今年30歲剛出頭的陳陽,已經在這個病房里呆了整整13個年頭。
看著年輕男子喝完水,陳陽把水杯放了起來。“他叫鄭隴海。”陳陽說,鄭隴海今年大概25歲,因為是在隴海路附近被發現的,就起了這個名字。“剛來的時候,跟街上的流浪漢差不多,穿一件破破爛爛的大棉襖。打開一看,里面根本不是棉花,而是裝滿了樹葉。”陳陽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鄭隴海的樣子:“臉上身上全是黑乎乎的,我們給他理發、洗澡,又給他換了新衣服。可能是因為長期流浪,當時他已經喪失了言語交流的能力,連吃飯也不會,需要我們一口一口地喂。”
陳陽說話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他手上的傷口。
“就是他咬的。”陳陽苦笑著,指了一下鄭隴海。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鄭隴海已經可以慢慢自己進食了,但是走路依然需要人扶,大小便依然隨時可能會失禁。“我們就特別注意他,一旦發生什么狀況,可以及時處理。”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就在前幾天陳陽喂他吃飯的時候,鄭隴海突然發病,照著陳陽的手就咬了一口。陳陽的手瞬間鮮血直流……
“在我們這兒,這很平常。”摩挲著右手拇指的傷口,陳陽顯得很平靜:“我們這個病區22個工作人員,幾乎每個人都被病人打過、咬過。”他的右手兩次被咬傷、一次被打骨折,鼻梁骨骨折過、耳膜被打穿孔……陳陽叫來了幾個同事,臉上、手上、手臂上,幾乎都有傷。“有一次,病人直接把他的頭皮揭下來一大塊。”陳陽指著一個小伙子說。
可是幾個年輕的小伙子卻懇求我們不要寫他們的名字。“你們別問了。”陳陽向我們解釋:“親人知道了,肯定擔心;陌生人知道了,說不定還覺得我們沒本事。我已經結婚了,可他們幾個還都沒對象呢。”
家里人曾不止一次勸說陳陽放棄這個工作,可他說:“我覺得我每天在幫助人,心里很充實。再說了,這工作總是需要人來做的吧。”
霍院長告訴我們,現在這個3層小樓里,床位已經增加到了87張。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就集中入住了51名無勞動能力、無經濟生活來源、無撫養人贍養的“三無”精神病患者。
“我們的病床已經不夠了,但是加床也要給這些病人進行無條件的救治。”霍院長說:“這是我們醫院的責任。另一方面,這些精神病人如果流浪到社會上,很有可能給市民造成傷害,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翻看陳陽的記錄本,在2013年,慈善病房共救助貧困精神病人541例,救助金額184.2萬元。
一件棉衣:衣暖人身更暖人心
記者了解到,張春磊因為身患疾病,已經臥床15年了,妻子最終受不了貧困離開了他。70多歲的老父親既要照顧不能自理的張春磊,又要照顧剛剛7歲的小孫女,一個月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勉強維持著生計。“我們接到老先生的求助電話,并經過相關部門核實后,挑選出了兩床棉被,還有適合7歲女孩穿的棉衣、棉褲,希望給他們一家送去溫暖。”
一件衣服、一床棉被、一本書籍——或許只是小小的一件市民家中不用的物品,但卻凝結著市民對困難群體的關心和關愛——就在剛剛過去的冬季,從
活動一開始,就收到了市民的廣泛關注。“每天都有很多市民給我們打電話,詢問具體的捐贈地點,表示要來捐贈衣服或者棉被。”一名在政通路志愿者接收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無論是年邁的老者,還是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都紛紛來到捐贈站點捐贈衣物。“從九成新的羽絨服,到孩子們沒穿幾次的棉衣,市民紛紛奉獻愛心,而且衣服都洗得干干凈凈的,有人還熨燙過。”
彼時,設在鄭州慈善總會辦公室的一部救助電話,顯然成了“熱線”。“一天接幾百個電話,大部分是市民想要捐贈衣物的。”僅活動開始當天,慈善總會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捐贈的棉衣兩萬多件,活動舉行兩周,就已經收到各類衣物6萬余件了。
活動開始,愛心的集結號就已經吹響。全市人民積極投入到這個愛心活動中去,鄭州慈善總會動員全市20個志愿者活動站,收到衣服后,送去消毒站進行消毒、分類,并根據市民的求助電話郵寄或是送到市民的手中。
“舊棉衣、棉被也許并不值錢,但是市民幫助苦難群眾的心卻是無價的。”鄭州慈善總會會長武國瑞說,“經過這次活動,我們為鄭州市民樂善好施的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很高興的看到,慈善文明在鄭州市真正的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一組活動:愛心溫暖鄭州
回望這個冬季,慈善救助活動活躍在綠城鄭州的每個角落:
2013年冬至,本是一個合家團圓,一起包餃子、吃餃子的節氣,可是在城市中,有一些城市的建設者,他們遠離家鄉,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卻沒有“家”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就在這一天,鄭州慈善總會“愛暖冬至·情意餃子” 大型公益慈善活動為我市環衛工人、外來務工人員、交通協管、養老院等貧困人群免費贈送2000斤愛心水餃,來自各行各業的近500名志愿者加入到送餃子的行列,為堅守崗位,不能回家吃餃子的城市建設者、服務者們送上熱氣騰騰的問候,讓他們在冬至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里感受到來自我市愛心人士的關愛與情意。
李峰是二七區幸福路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多年擔任班主任,已經從教17年了。1月24日,他收到了“啟福燭光愛心基金”的救助金。李峰告訴記者,2013年4月,他患有類風濕關節炎20多年的母親又換上了青光眼,手術后感染導致右眼失明,10月,他的母親又被查出了宮頸癌,已經在中期和晚期之間。接二連三的狀況讓李峰措手不及,經濟狀況更是越來越差。“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我也將接過愛的接力棒,傳向需要幫助的人,更要做個合格的教師,為國家培養人才。”和李峰一樣,全市共有174名奉獻在教育事業一線、身患重大疾病和遭遇突發事件的貧困教師及家屬收到資助,發放救助金77萬元。“啟福燭光愛心基金”成立于2012年,該基金主要用于表彰我市支援到貧困邊遠農村、山區任教并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救助我市奉獻在教育事業一線,身患重大疾病和遭遇突發事件的貧困教師家庭。2012年,該基金發放70萬元救助了110貧困教師。
一冬慈善:30多場慈善活動愛心上演
助困,給市直機關貧困職工、幫扶村困難群眾進行幫扶;助學,“慈善童悅之家”揭牌、2013牽手暖冬關愛農民工子弟活動舉行;送溫暖,冬至當天,開展“愛暖冬至·情意餃子”大型公益慈善活動……全覆蓋、皆溫暖。
一組數據是這些溫暖慈善活動的最好說明:一冬,鄭州慈善總會共舉行各類募捐救助活動30余次,發放救助金1000多萬元,棉衣棉被等物資6萬余件,調動志愿服務萬余人次,全市28萬各類弱勢群體受益。
回顧這個冬季的慈善救助活動,鄭州慈善總會會長武國瑞總結到,2013年“善行天下 暖冬行動”活動有這些特點:大力發展慈善志愿者的力量,增加最大的社會參與度,鄭州慈善志愿者隊伍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一支3萬余人的隊伍,在“善行天下 暖冬行動”中,鄭州慈善總會發動志愿者開展“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農村、進工地”等系列慈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社會廣泛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讓愛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受助范圍廣,此次活動中,困難職工、低保家庭、五保老人、孤寡老人、進城務工人員、留守兒童、流浪兒童、孤兒、殘疾人、困難大病患者等全市各類弱勢群體都是受助對象。準備充足,集中開展大型救助活動,鄭州慈善總會準備了充足的米、面、油、棉衣、棉被等物資,針對全市范圍內的困難群眾集中發放,全市有28余萬群眾受益。活動形式新穎,鄭州慈善總會組織愛心服務車深入到各個社區接收捐助,然后將市民的愛心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慈善志愿者定期走上街頭,主動發現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們送上棉衣、棉被,抵御冬天的寒冷。
2014年的春天已經來臨,但2013年冬季的溫暖卻不曾遠離——
2014年,鄭州慈善之舉依然在路上;
2014年,鄭州慈善之路只會更鏗鏘;
2014年,讓這個城市,因為慈善,而熠熠生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