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善總會將搭建一個透明慈善的信息平臺
一場慈善改革的風暴正悄悄地在浙江大地拉開序幕。記者昨天從浙江省慈善總會獲悉,最近三年,浙江省慈善總會將搭建一個透明慈善的信息平臺,讓每一個有愛心有能力的人,都能夠放心地參與愛心捐贈,浙江的每一筆善款,大到上億、上千萬,小到元、角、分,今后清清楚楚地讓公眾知道它們幫助了誰,用在哪里,還能找到受助者……
1億捐贈用于扶“農”
昨天下午,“浙江農信慈善基金”成立儀式上,浙江省慈善總會接受成立以來的最大金額的單筆捐贈——1億元。
“浙江農信慈善基金”,由省農信聯社率81家縣(市、區)農村信用聯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浙江農信)共同出資組建,原始基金達1億元。
浙江省慈善總會秘書長李剛在捐贈儀式上介紹,1億元捐贈資金,其中8000萬作為新成立的“浙江農信慈善基金”的長期穩定性基金,每年增值的收益也用于援助慈善事業;剩下的2000萬,將根據捐贈方的意向可隨時動用的善款,用于突發性事件的愛心捐贈。
據介紹,“浙江農信慈善基金”投資將面向農村,主要收益將用于慈善創投項目、農村公共服務、義工服務等慈善公益領域,在造血型救助、安老助孤、助醫濟困、環境保護等項目救助中發揮積極作用。
為了確保這筆捐贈款能高度透明,讓人放心,浙江省慈善總會等相關單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浙江省慈善總會和省農信聯社,共建監督資金使用的管理委員會,每筆大額款項支出,都要雙方派人監督。
“有省農信社的示范表率,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我們的慈善事業。”浙江省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在捐贈儀式上高興地說,馬上又話鋒一轉,“我們要講誠信,講透明公開,創新、拓寬、健全機制,用好每一筆慈善資金。”
浙江慈善總會著手搭建“透明慈善”平臺
本次1億元愛心捐贈背后,正是我國慈善事業陷入低潮期。
從中國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后,到中華慈善總會的“尚德詐捐門”,再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中非希望工程”,慈善信任風暴愈演愈烈,慈善組織成為“眾矢之的”,國內的慈善事業一度陷入低潮。
根據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至5月,全國慈善組織共接收捐款62.6億元,但在今年6至8月,全國慈善組織共接收捐贈8.4億元,降幅達到86.6%。
記者從浙江省慈善總會獲悉,浙江的社會捐款相對比較平穩,有的地方還有增加,但個人捐款比往年也要相對減少些。
“即使沒有那么多事情出來,原來那種靠行政命令的動員式捐贈模式也很難持久。”浙江省慈善總會秘書長李剛認為,“慈善事業發展到現在,一定要轉型,慈善機構要有籌款的能力,更要提高公信度。”
為在今后實現“透明慈善”,浙江省慈善總會已多次進行研究,商討相關事宜,并正在醞釀起草對省內慈善組織建設的“透明慈善”指導意見。
李剛秘書長認為,建設“透明慈善”機構能力要提升,技術手段要更新,這是一個不斷推進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但是我們有信心把它做好。
最近三年,浙江省慈善總會將搭建一個透明慈善的信息平臺,讓每一個有愛心有能力的人,都能夠放心地參與愛心捐贈。
浙江民間組織已在探索
浙江的民間的慈善組織,已經先行一步在實踐中探索透明慈善。
前段時間,金華的“施樂會”負責人給李剛秘書長打去電話,希望能開一個研討會,商討施樂會的網上捐贈透明慈善模式。
記者打開施樂會的網站,該網公布了每一個需要捐贈人的照片、住址等個人信息情況,還有捐贈人的捐贈信息等。
據介紹,今年,作為民間的草根慈善組織,“施樂會”的捐贈款達到約1000萬。
不過,金華的“施樂會”也有自己的煩惱。據報道,他承諾絕不截留善款,因此,他的辦公和運營經費完全來自浙江金華當地一家企業的捐贈。雖然這家企業逐年增加這項捐贈,并承諾今后長期資助,但“施樂會”仍然面臨捉襟見肘的局面:企業捐贈的運營經費還不足以支撐整個團隊運行,而對比去年,“施樂會”的工作量增加了整整5倍,卻只增加3名工作人員。
“施樂會”曾在網上開設了一個籌募辦公經費的小欄目,希望網友為其捐款,但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還引起了個別網友的質疑。
除金華外,寧波也在探索慈善模式規范化。10月1日起,《寧波市慈善事業促進條例》將正式施行。這是浙江省第一部關于慈善事業的地方性法規。
《條例》中,對募捐活動結束后向社會公開的內容作了規定,募捐組織應當在募捐活動結束后20天內將募捐情況向社會公告,并報民政部門備案,便于公眾對募捐全過程的監督。同時,慈善組織和其他募捐組織接受捐贈后應當出具捐贈專用收據,并將受贈財產登記造冊。
副省長、省慈善總會會長陳加元在捐贈簽約儀式上說:“慈善事業的生命力在于公開和透明,我們必須確保浙江農信慈善基金的財務信息、援助項目信息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