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建設全國慈善人才的“黃埔軍校” ,中國慈善聯合會首個人才培養基地花落鄭州



鄭州日報記者 李 娜 文 李 焱 圖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搭建一個權威性高、專業化強、設施完備、互動性強的培訓平臺,為全國的慈善人才提供高端和實用的實訓課程,助推我國慈善事業再上新臺階——中國慈善聯合會首個人才培養基地花落鄭州。
5月21日至5月25日,人才培養基地迎來首批“學子”。11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慈善工作人員在這里聆聽最新慈善理念、學習慈善法規、進行交流互動。
“這是中國慈善聯合會首個人才培養基地,鄭州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相信從這里,將會走出越來越多的專業慈善人才。”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福清如此評價。
“鄭州市作為培訓的協辦方,將竭盡全力為全國的慈善同行提供良好的接待和服務,協助中慈聯將人才培養基地打造成知名品牌。”作為東道主,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谷保中如是說。
“在這里,我們聽到了先進的課程,感受到了鄭州的變化發展,和同行之間廣結‘善緣’,這是一個難得的好平臺。”經過緊鑼密鼓的幾天學習,一位學員由衷地說。
全國規格的慈善培養基地為何選擇鄭州?這個培養基地將為慈善人才帶來哪些收獲?鄭州慈善工作能否趁此東風再起航?
花落鄭州 因為這里有“沃土”
那是在2017年10月16日,第十個“鄭州慈善日”活動現場。
那天,鄭州慈善募集善款2.38億元,再次刷新了這座古老而又奮進的城市的單日募集善款紀錄。
劉福清也在活動現場。
觀看了由鄭州慈善各個項目單位精心準備的節目,看到鄭州單日募集善款突破2億元后,劉福清非常感動。她在致辭的時候透露:希望在鄭州建立中國慈善聯合會首個慈善人才培養基地,希望這里成為中國慈善人才的“黃埔軍校”。
半年之后,2018年5月21日,中國慈善聯合會人才培養基地正式花落鄭州,來自全國16個省市的115名首批學員來到鄭州,開始了為期5天的培訓課程。中國慈善聯合會人才培養基地第一期培訓班由中國慈善聯合會主辦,鄭州慈善總會協辦,中共鄭州市委黨校提供特別支持。
5月21日上午的開班儀式,劉福清再次來到現場。
在致辭的時候,她飽含深情地說,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慈善事業發展高度重視。2016年《慈善法》正式施行,標志著慈善事業已經全面進入法制化軌道;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慈善事業制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慈善事業發展邁入了法治化、全民化、網絡化的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慈善事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也面臨著更多的社會需求和公眾更高的期待。
劉福清說,希望公益慈善組織在新的歷史時期,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做大做強做好,為助力國家脫貧攻堅等戰略任務、為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貢獻力量;希望參訓學員不辱使命,嚴格自律,拓寬眼界、胸懷和視野,珍惜培訓機會,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加強彼此間的聯絡與交流,成為慈善事業的專家、內行,遵紀守法,做慈善的典范。
在問起為何將首個人才培養基地放在鄭州的時候,劉福清列舉了幾條理由:鄭州地處中原,是全國交通樞紐,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全國各地的慈善人才來到這里都非常方便;鄭州近年來在慈善工作方面深耕細作,鄭州慈善已經在全國叫響,鄭州也是“七星級慈善城市”,鄭州慈善工作的經驗值得在全國推廣;鄭州市委、市政府,鄭州慈善總會為慈善基地提供了很多方便等。
而作為東道主,在開班儀式上,谷保中在致辭中說,此次中國慈善聯合會人才培養基地培訓班,很及時、很必要,為慈善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個學習專業知識、交流工作經驗、提升實踐能力的平臺,有利于培養一批理念先進、經驗豐富、具有改革創新精神和良好職業技能的慈善優秀人才和領軍人物。
谷保中說,中慈聯作為此次培訓的主辦方,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內容,組織有影響的專家學者授課,學習借鑒慈善經驗,突出了專業化、職業化特點。鄭州市作為培訓的協辦方,要竭盡全力為全國的慈善同行提供良好的接待和服務工作,協助中慈聯將人才培養基地打造成知名品牌。他希望,鄭州市各類慈善組織要抓住機會向專家、向兄弟省市多學習、多交流,借鑒先進經驗,努力打造一支有奉獻精神、有專業素養、奮發有為的專業隊伍。站位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起點,肩負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新使命,推動鄭州慈善事業邁上新高度。
開班儀式上,中國慈善聯合會、鄭州慈善總會還為首批115名學員送上了沉甸甸的“禮包”——精心編制的,匯聚、收集了近年來國家頒布和慈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條例的一本書籍。
權威授課 打造中國慈善美好明天
將培訓基地打造成權威而實用的平臺,讓慈善人才在這里學到更多最新的理念,看到豐富的案例,真正推動全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為期5天的慈善培訓,學員們都學了點啥?
中國慈善聯合會秘書長助理陳冬青介紹說:“培訓班旨在引導各公益慈善組織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自覺肩負社會組織在新時代的歷史責任。通過理論學習、案例分析、實戰培訓與項目點參訪等內容,幫助學員系統學習政策法規、項目執行、籌集資金、財務管理等知識,幫助其充實專業背景、完善知識儲備、拓寬公益視野、提升實踐技能。”
其中,“中國善學起源初探”,讓學員對慈善文化的傳承進行了解;“社會組織公文寫作”,解決慈善人才工作中實實在在的問題;“探究傳播‘基礎三階段’”,講述慈善工作如何做好傳播工作;“項目基礎設計與管理”,大量慈善項目案例介紹,讓學員“一飽眼福”;“社會組織財務與審計”,打造透明慈善,是慈善工作的“生命線”;“社會組織法律實務”,讓學員系統地學習中國慈善工作與相關法律知識;“99公益日與籌款”,以實例為學員講述籌款、項目開展等各方面知識。
除了理論學習外,學員們還實地參觀了鄭州市慈善小學、鄭州聾藝畫廊、登封慈善文武學校等地,聽取慈善項目匯報并見證項目進展。
交流合作
跨域慈善或成新方向
廖文武是成都慈善總會常務副秘書長,從事慈善工作多年,他曾參加過多個相關培訓。
經過了為期5天的培訓后,他感慨良多:“這次培訓師資強,很多老師來自全球優秀的慈善機構,講述的知識都非常先進,非常實用;培訓的內容全,涉及公文寫作、資金募集管理、慈善傳播、慈善法律等方方面面,我們收獲非常大;培訓實操性強,我們聽到了非常多的相關案例,其中很多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尤其是實地參觀了鄭州市慈善小學、鄭州聾藝畫廊、登封慈善文武學校后,這些案例為慈善工作提供了樣板;學員們來自全國各地,我們在一起溝通交流,廣結善緣,初步達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廖文武也不忘談及對鄭州和鄭州慈善工作的感想。“這是我第三次來鄭州,每一次來,都能感受到鄭州的城市變化,真可謂日新月異、如日中天,鄭州和成都都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我相信,這兩座城市都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對于鄭州慈善工作,廖文武也比較了解:“成都慈善總會和鄭州慈善總會每年都會在‘西部論善’‘慈善博覽會’等活動上見面交流,鄭州慈善最近幾年在項目創新、資金募集、善款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值得我們學習。我也希望可以進行跨地域的交流合作,共同促進兩地慈善事業的發展。”
楊曉慧,來自山東濟南中國孔子基金會基金部。經過5天的培訓,她也覺得收獲很大:“尤其是在項目設計方面的課程,我認為非常實用。我們基金會目前正面臨著項目改革和創新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這次培訓給了我很多啟發。還有慈善法律知識的普及,這也讓我們了解了最新的知識,對我們今后開展工作很有好處。”
交流助長
鄭州慈善注入新活力
全程參與了中國慈善聯合會人才培訓基地首批培訓班,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說,中國慈善聯合會人才培養基地選址于鄭州,意義深遠。基于鄭州市深厚的慈善土壤,不僅可以為本土輸送人才,更可以鄭州為支點,輻射全國,培養各地的慈善人才,成為進一步加強中國慈善事業的人才隊伍建設,探索以多元力量共同培養慈善人才創新模式的廣闊平臺。
姚待獻說,希望在鄭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鄭州,這座彰顯著華夏文明樂善好施精神的璀璨之城將中國慈善聯合會人才培養基地運行好、發展好、推廣好,并且服務好全國各地的公益慈善人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了慈善事業更美好的明天,開啟更加輝煌的篇章。
鄭州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萬民也表示,目前,我國慈善事業整體上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人才支撐和儲備缺乏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有了人才,慈善事業發展才有創新、才有競爭力;人才越多,慈善事業發展就越好、越快。而目前慈善人才數量有限,專業化程度、管理經驗和國際視野都有待于提高,直接制約了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
“鄭州是一座擁有悠久善文化歷史的城市,同時,鄭州目前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鄭州有美好的愿景。慈善人才培養基地落戶鄭州,定將促進鄭州慈善總會進一步提振精神,加強和全國各地慈善組織的交流溝通,學習先進經驗、交流工作做法、提供成功樣本,促進鄭州慈善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績。”王萬民說。
定鼎中原 鄭州力量必將輻射全國
將一個國家級的人才培養基地放在鄭州——這是一場聚合,將讓更多人來到鄭州,了解這座城市的千年聚變,看到這里的飛速發展,感受到這里的人文風尚;這是一場聚變,將讓這些對鄭州的感受和印象,傳播至全國各地,而鄭州力量,必將輻射全國。
貴州市慈善總會的財務部長蘇彥在談到鄭州的時候,頗有感觸。她說:“這些年,鄭州不斷地涌現正能量,一碗面溫暖一座城的故事感動全國,送水哥、餃子哥這些人物的影響也很大。這一次來到鄭州,感受到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速度快、城市規劃好、人民熱情友好,我將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傳播給更多人。”
上海愛好兒童康復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劉樂是第一次來到鄭州。她說:“以前只知道鄭州歷史悠久,這次來到鄭州,才發現這是一座現代化的都市,發展速度快、勁頭足。”
就如谷保中在開班儀式上的致辭中所說,希望全國各地的慈善骨干來到鄭州,走走看看,將鄭州在新時代的新奮進,傳播給更多人。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展現新作為。回望歷史,商都古城余韻悠長;平視現代,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心城市正在拔節向上;面向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座國際范兒的商都,必將在中部崛起騰飛。希望全國各地的朋友多走多看多宣傳。”谷保中如是說。
善愛德榮 七星慈善之城“鄭”光輝
日新月異的鄭州,正發生著化繭成蝶的變化——
有高度——鄭州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規劃,標志著鄭州的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航空港區、自貿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戰略平臺和改革試點集中落地實施,為鄭州開放創新創造了良好條件;
有厚度——從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伊始,文明和進步在這片黃土地上就不曾停止過腳步;
有廣度——鄭州,已逐步從“買全國、賣全國”的“國內商城”轉向“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商都”;
更有溫度——如果說,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城市進展過程的“硬件”,那么,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便是生存在這座城市的“軟件”。
而鄭州慈善,恰如陽光,給城市以溫度,給陷入困境中的人以希望,給暫時貧困的孩童以夢想,給樂于施善的企業和市民以平臺,給身殘志堅的人以扶手,給近千萬鄭州人民以溫暖……
2018年,鄭州慈善總會列下了十個“小目標”:全市募集資金總額力爭達到2.5億元;精準扶貧資金達到9000萬元;救助困難群眾力爭達到42萬人次;慈善超市多建設;新增慈善志愿者工作站(點)50個;發展志愿者1萬人;新型募捐渠道拓寬;媒體和社會宣傳氛圍加強;慈善家隊伍和全民參與明顯增加;創建全國慈善城市活動明顯推進,各項指標在全國的位次前移。
而在鄭州慈善人的不斷努力下,一個又一個頗有分量的“慈善大獎”花落鄭州——鄭州連續兩次榮膺“七星級慈善城市”;第四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排行榜上,鄭州的志愿服務指數位列全國第一,受到國內廣泛關注;阿里公益發布的“天天正能量”大數據中,鄭州更是位居全國正能量城市之首……愛心之城、志愿者之城、慈善之城,已逐漸成為鄭州一張張閃亮的新名片。
慈善如陽光,照亮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秉承著“安老、撫孤、助學、濟困”的原則,把越來越多的人納入慈善救助的范圍:大病患者、陷入困境的教師和公安、盲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貧困山村定點幫扶……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來自鄭州慈善的關愛,僅今年,將拿出2000萬元實施47個慈善項目,讓善款用到實處,讓百姓得到幫助。
慈善如陽光,善愛德榮、興業潤世——愛是給予;是心懷社會的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的無私回饋;是志愿者的傾心付出。愛能傳遞,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愛有力量,讓困境中的人抬起頭顱走向希望,讓行走在慈善道路上的人更加篤定、步履鏗鏘。
在這里,慈善如陽光,溫暖這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