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各界談慈善:行公益性 做慈善引領者——鄭州人民醫院慈善志愿者工作站
醫院是救死扶傷行使人道主義的公共場所,醫務人員是承載患者生存的希望之舟。“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給病人以援助,是醫學的經常性行為,其社會意義大大超過了“治愈”,安慰,是一種人性的傳遞,是在平等基礎上表達對病人的關愛。
2014年,鄭州人民醫院聯合鄭州慈善總會啟動“善行綠城”重大疾病救助慈善項目,截止目前,已有百十名身患癌癥的貧困病友得到救助。同年,鄭州人民醫院慈善志愿者工作站成立,醫務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加入志愿者隊伍,為患者、病友奉獻熱情,提供幫助,送去歡樂,讓他們在治療軀體病痛的同時,更多的撫平心理創傷。志愿者曾多次為來院的患兒進行“愛心衣物”“愛心讀物”的募捐,醫務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加入志愿者隊伍為孩子們進行表演;同時人民醫院自2011年起,先后建立了各種慢性病的病友會,全方位關注病友治療、護理、康復全過程,尤其是針對腫瘤患者團體,為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抗癌信心,醫院相繼成立了“健康家園”“生命奇跡藝術團”,使它成為醫院與患者溝通的一條重要紐帶,也成為醫院開展志愿者活動的良好載體。今年7月份,在鄭州慈善總會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人民醫院發起了人間有真情—愛心為生命續航公益慈善基金,在微信平臺開始進行募捐,所募資金用于開展各種符合病友需求的志愿者服務、特困病人的醫療救助等,引導更多的康復后腫瘤病人投入到社會公益活動,為促進社會和諧做貢獻。
鄭州人民醫院副院長陳國勇作為公立醫院的一名醫務人員,在踐行救死扶傷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的職責之時,更應成為實施公益慈善活動的引領者。他個人出資30萬元在省慈善總會成立了“陳國勇肝移植基金”,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貧困患者可以和其他人一樣享受到國內頂尖的醫療技術,來挽救和延長他們的生命。
在新醫改形勢下,公立醫院要回歸社會公益性,努力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在政府加強對公立醫院開展慈善活動的重視和支持下,醫院要克服困難,擴大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的號召力,創新公益慈善活動內容,增強醫療服務的主動性,完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為實現“人人慈善”的全民公益時代做好引領。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我們相信,人人獻出一份愛,那社會會充滿溫暖,家庭會充滿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