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鄭州市慈善項目的故事:我眼中的“傳遞溫暖 呵護夕陽”——大學生擔任養老護理員慈善項目
序:所謂“情懷”
我一直認為,做一份工作一段時間后,就應該產生相應的思考和個人對于這項工作以及這個行業的觀點,未必正確,未必有實際意義,但是這代表了你對這項工作的感情,對于這個行業的認可,也是這個行業對你的認可。即便之后你離開了這個行業,但是再見到曾經的同行,也會有著親近感,能夠產生共同語言,并結合時代、社會的變遷而感慨、感悟,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情懷”。
慈善行業因為其特殊性,經常會聽到、遇到各種人和事,即便外界已經廣為流傳,但是作為慈善從業者的視角卻會看到、想到很多與旁人茶余飯后閑談之中完全不同的內容,從而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和記憶。久而久之,形成那種獨特的“情懷”。在我的認識中,慈善的終極目標,就是從業者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理解和支持,讓周圍的人都被自己的“情懷”所感化,使“慈善精神”能夠以各種形式貫穿到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中去。其實很多慈善從業者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都有那一份“情懷”,若能一吐為快,或許能引起各種共鳴。所以,我一直在構思,想通過類似回憶錄、訪談錄的形式,請各位從業者講講各自的“情懷”。而我,先寫一寫自己腦海中的故事,權當拋磚引玉吧。
正文:
2013年9月,我進入鄭州慈善總會項目部開始工作,彼時的我,對于慈善項目還一知半解。也許真的是緣分,我接手項目工作所參與的第一次大型活動,就是“傳遞溫暖 呵護夕陽”——大學生擔任養老護理員慈善項目的結項儀式。
我曾經在很多媒體上看到各類助學活動,多數的形式是愛心人士們將一份份助學金發到學生手里,場面確實很宏大,很莊重,但是細看之下,不少大學生的表情卻是木然、膽怯,又或是多種情緒混雜。確實,這一筆錢雪中送炭,使得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們一解燃眉之急,能夠繼續學業;然而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們都有著同樣的驕傲、敏感、熱血,這一份被動接受的助學金對他們意味著什么?是支持、鼓勵?是憐憫或同情?我們下不了定論,他們更是迷茫。
而“傳遞溫暖 呵護夕陽”這個項目扭轉了傳統的助學模式,一改困難大學生坐等接受救助的被動局面,讓困難大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到慈善活動中來,成為慈善志愿者,通過從事慈善工作,以酬勞的形式獲得助學金。同時養老機構中入住的老人也得以享受完全不同的生活照料體驗。這個項目每年可吸納100名困難大學生參與,提供總計40萬元(每人4000元)的助學金。大學生們利用暑假從事護理員工作,與養老機構的老人同吃同住40天,做公益的同時也避免了暑期外出打工的各種風險,可謂一舉多得。
記得當時是在河南愛馨陽光城老年公寓的門前廣場上,100名順利完成工作的大學生護理員整齊的排著方隊。周圍洋溢著青春與自信的氣息,喜悅、希望、成就感、戀戀不舍成為現場的主旋律,很難用文字說清楚身處其中究竟是一種什么感覺,只能說,看著這些年輕人,會情不自禁的感覺很高興,很開心,好像看到了自己那段活力與激情的年華。

通過與這些大學生們的交談,我們逐漸還原了40天里這些年輕人與老人們同吃同住、朝夕相處的生活情形。相對于付出的勞動力,他們帶給老人更多的是有晚輩膝下承歡的天倫之樂。很多老年公寓中的老人很長時間才能見到自己的兒孫一次,甚至有些孤寡老人連家人都沒有。而平時工作的護理員們限于年齡、學識、意識等因素,縱然盡職盡責的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務,卻也不可能做到更多的人文關懷。大學生們的到來恰好彌補了這一點,老人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孫子、孫女一般,那份心理上的慰藉是任何物質上的補償也難以替代的。

鄭州慈善總會代表、大學生養老護理員代表與養老機構代表、接受照料的老人代表參與座談,多角度反映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結束了護理員工作的大學生們從老人手中接過鄭州慈善總會發放的慈善助學金,雙方依依不舍,互道祝福
大學校園里的年輕人是熱血的,是感性而單純的。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很真切的感受到他們對于老人所產生的那種祖孫之間的孺慕之情,非常純粹的感情。而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在每一年度的項目結束后,部分大學生們依然會在周末或節假日來到老年公寓里,與“爺爺奶奶”們歡聚一時,促膝長談。
2013年,“傳遞溫暖 呵護夕陽”——資助困難大學生擔任養老護理員慈善項目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參與項目的大學生們回到校園,以切身感受使這個項目聞名于各大校園的師生群體,從而導致在2014年有意向參與該項目的大學生人數激增。于是,經過總會研究,由社會工作部接手項目實施工作,結合社工工作模式,動員校園社工力量,以“高校聯動海選”形式進行人員選拔,以“優中選優”的標準,確保項目能真正使有愛心、有毅力的困難大學生群體受益,使老人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
雖然已經盡可能的做好了前期的準備,但是大學生的熱情依然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初賽階段安排在學生所在的各高校,從西區的鄭州大學到東邊的龍子湖大學城,整個鄭州市內多所知名大學校園都安排了初賽賽場。經過初賽、復賽、決賽,從1000多人里挑選出100人,入選率低于1/10,競爭激烈近乎白熱化。
自2014年至今,一直沿用此種形式進行人員選拔。我前后擔任過數次各階段選拔賽的評委,每一次都強迫自己用盡可能挑剔的眼光去對這些大學生們進行評判。令我感到高興的是,在比賽現場的自我演示環節,初期很多大學生只是單一的訴說自己家庭困難、求學不易,但是后來漸漸的很多大學生都發生了轉變。他們對慈善事業、對這個慈善項目都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對于參與慈善活動、照顧老人而可能帶來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升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逐漸已經有了“大愛”的意識。

大學生護理員給老人喂飯,像對待親人一般悉心照料

大學生護理員帶給老人的快樂是通常的養老機構護理員無法給予的
在幾次擔任評委的時候,我和這些大學生們交流較為頻繁,還和他們中的一些人一起吃過簡單的午餐。大概是出于對自己那懵懂青春的懷念,我特別喜歡和這些小伙子小姑娘們交朋友。雖然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聞廣泛也只是表象。他們依然和每一代人的青春時代一樣,單純、倔強、堅強、驕傲、沖動、熱情……,容易被鼓舞而斗志昂揚,也容易被打擊而沮喪。初時我也曾懷疑過這些大學生的恒心毅力,畢竟照顧老人說的簡單,做起來可是特別注重細節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于正處于活潑好動年齡的他們,即便是照顧自己家體弱多病的老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是照顧素不相識的老人?更何況是40天不間斷?做個志愿者逢年過節做公益,去看望一下老人難度不大,40天日夜陪伴可就是另外一個概念了。然而事實證明我低估了這些年輕人的潛力。幾年下來,幾乎所有的入選大學生都圓滿完成了任務,有的人還想第二年繼續參加;頭一年在復賽或者決賽落選的、從同學處或從網絡上了解到這個項目的大學生,剛過完春節就急急忙忙的打電話過來,問新一年的項目什么時候開展,擔心自己錯過報名機會。
常常的,我也很糾結,初賽還好,從復賽開始,到決賽階段,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大學生已經很優秀了,態度也是非常的端正、誠懇,并且可以看出他們為這個競賽做了相當多的準備工作,只是因為名額太少而被淘汰出局。我們這種“優中選優”的手段有著相當多的無奈;蛟S在這個階段,經受一些失敗的磨煉是利大于弊。然而這慈善活動又不同于其他的競爭。我們希望大家都來參與慈善、了解慈善、傳播慈善,可是此刻卻又不得不剝奪了這些人參與慈善活動的機會,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每每想到此,我心中都充滿了復雜的情緒。
我個人一直覺得這個項目應該進一步發掘和培育,這個項目本身具備了別的項目無法比擬的優勢和亮點,可以達到非常理想的多方共贏的效果:
1.使上百名困難家庭的優秀大學生主動參與到長達40天的慈善活動中來,規模大,人員質量更高;
2.以慈善力量充分保障了參與活動的大學生暑期打工的質量和安全性;
3.改變了困難大學生被動等待捐贈幫扶的尷尬局面,使年輕人的心態更積極;
4.為暑期養老機構及時補充了高素質的護理員力量;
5.改變了養老護理的氛圍,使養老機構中的老人得享天倫之樂,也使年輕的大學生們在與老人的共同生活、交流中升華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6.在大學生的心中埋下了慈善的種子,他們親身參與、體驗了慈善活動,回到校園,走向社會,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將這段經歷和自己對于慈善的感悟傳遞給周圍的其他人。
近兩年,我一直在尋找各個企業,試圖說服他們出資去擴大這個項目的規模,能夠讓獲得項目參與機會的大學生增長到200人、300人......我認為,能夠參與這個項目的大學生,除了本身具備較高的素質以外,在體驗了慈善,獲得了助學金,絕大多數人一定會有感恩之心,人品心性更是毋庸置疑。如果此時他們知道這些機會來自于某愛心企業的捐贈,必然會對企業樹立高度的認同感。這對于企業的人才培育和儲備戰略有著重要的意義。
很可惜,近兩年正碰上經濟大環境不景氣,我個人能力和社會資源又十分有限,始終沒有遇到我期望的“伯樂”。我不會放棄,可以說,那一張張年輕的面龐,帶著期望、喜悅、失落各種表情,多少年來不時的浮現在我眼前;有在決賽以幾分之差落選的學生哽咽著給我打電話,希望通過我能獲得一次機會,而我有心無力的那種感覺也時常糾纏于心。我們都是從那個年輕的階段過來的,對于機遇的渴望都深有體會。很多時候,這些年輕人只是需要別人拉一把手,指一個方向,他們就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八年了,最初參與這個項目的大學生們不知如今可好?轉眼間我也臨近不惑之年,然而我依然如這一批又一批每年都在期盼機會的大學生一樣,追尋我心中對于慈善項目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