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慈善動態 2022年第23期
各地慈善動態
2022年第23期
一、各地動態
蘇州:開展"慈善實體""慈善空間"認定工作 進一步做強做優慈善載體,滿足群眾多層次、個性化慈善服務需求,拓寬社會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渠道,營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圍。今年起,蘇州創新開展“慈善實體”“慈善空間”認定工作,預計到本月,全市認定20家“慈善實體”、30家“慈善空間”。 “慈善實體”是指由慈善組織單獨或聯合其他單位、個人興辦的公益性教育、醫療、養老、助殘、文體等方面的機構和設施,為困境兒童、困難老人、罕見病患者、流動人口、受災群眾等特殊群體免費無償提供醫療康復、照料護理、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法律援助、心理疏導、社會融入、應急救援等慈善服務。 “慈善空間”是指將慈善捐贈、慈善幫扶、慈善宣傳、志愿活動等一種或多種慈善元素融入社會生產生活場景的場所空間,比如,基層社會工作站(室)、公益坊、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會創新發展中心、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等社區綜合服務場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公園、音樂廳、影劇院、旅游景點等文化旅游場所,學校、醫院等教育醫療場所,商業廣場、連鎖門店、企業單位等商業經營場所,軌道交通、火車站、公交車站等公共交通場所,等等。 據悉,到年底全市將認定100家“慈善空間”,到明年底將認定50家“慈善實體”、500家“慈善空間”,探索開展“慈善實體”星級評定,形成示范引領效應。到2025年底,將認定100家“慈善實體”,夯實慈善服務載體,建立現代慈善服務體系;將認定1000家“慈善空間”,打造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現代慈善事業新格局。
|
江西:孤兒讀大中?色@每學年1萬元助學金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扎實穩住經濟政策措施,日前,江西省民政廳出臺《民政助力穩住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以下簡稱《舉措》),就民政領域助力全省經濟發展、兜牢民生底線提出二十條措施。 為牢牢兜住基本民生底線,《舉措》提出要加大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力度。今年6月,要完成社會救助保障提標提補工作,通過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及時足額發放補貼。對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復工、連續三個月無收入來源,生活困難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未納入低保范圍的,經本人申請,由務工地或經常居住地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
|
深圳:900名社工助力兒童福祉提升 兒童是社會和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據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7年至今,深圳社工持續為不同兒童群體開展多元化的專業社工服務,覆蓋特殊兒童幫扶、兒童安全教育、兒童能力成長促進、家庭教育指導、兒童工作者培力等五大類別。目前,深圳共有36家社工服務機構開展兒童領域服務工作,服務兒童領域社工達906人,深圳社工開展兒童領域服務總量約450萬人次。
|
安徽:出臺15條舉措提升社會救助水平 日前,省民政廳、教育廳、公安廳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重點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救助幫扶、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等15條具體舉措。 根據部署,安徽省將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救助幫扶。由民政部門負責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建設和維護,教育、人社、住建、衛健、應急、醫保等部門依托數據資源管理部門共享交換通道,做好社會救助相關信息的匯聚、整合和推送工作。2022年底前,力爭做到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信息互聯互通,低收入人口信息數據基本完備,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高效應用。 同時,安徽省將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嚴格落實特困供養人員照料服務制度、深化臨時救助與其他救助有效銜接。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和返鄉人員納入低保,對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采取“單人戶”納入低保等措施予以保障。對無法準確表達自己意愿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綜合評估后視情況納入集中供養。充分發揮臨時救助應急性、過渡性作用,疫情災情期間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員由急難發生地實施救助。
|
二、優秀項目
東營:福彩"同心圓"助學計劃牽手困境兒童 成長路上有愛同行,東營福彩“同心圓”助學計劃,用心為困境兒童點燃希望。近日,東營福彩公益小分隊又一次行動起來,為“同心圓”助學計劃幫扶的孩子們送來了助學金各1000元。 “同心圓”助學計劃是在東營福彩倡導下開展的一項幫扶寒門學子的公益活動。東營市福彩中心員工與愛心購彩者等熱愛公益的社會人士,組成了公益小分隊,尋找寒門學子,開展“微公益”活動,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給予關懷,解決他們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困難,共同見證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向全社會傳播公益福彩正能量。
|
三、慈善詩詞
張德法 福利院的笑聲 久歷風塵發鬢霜,何須今日吐滄桑。 相親相近福寬庇,小曲滿哼童子腔。 |
鄭州慈善編輯部 責任編輯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