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慈善動態 2022年第12期
各地慈善動態
2022年第12期
一、各地動態
呼和浩特:累計通過紅十字會接收捐贈款物1.55億元 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三十三場新聞發布會通報,截至3月27日,呼和浩特市累計通過紅十字會接收捐贈款物共計15507.39萬元。其中接收捐款13786.92萬元和價值1720.47萬元的物資。 呼和浩特市財政局副局長武亞鋼介紹,在捐贈資金調撥使用方面,累計支出9120.39萬元。其中,撥付各旗縣區疫情防控專項資金3500萬元;撥付檢測機構核酸檢測經費2190萬元;撥付疫情防控設備購置費、涉疫醫療垃圾處理費、交通保障組應急運力補貼、人員安置組隔離酒店費用1979.64萬元;撥付定向捐贈資金1450.75萬元。 在捐贈物資調撥使用方面,累計調撥物資價值1386.3萬元。包括必要生活物資、醫療物資以及應急物資,重點用于防疫一線基層工作者。 武亞鋼介紹,呼和浩特市接收的捐贈主要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轉贈給市紅十字會資金9350.69萬元、物資444.2萬元;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直接接收捐款4436.23萬元、捐物價值1276.27萬元。 此外,通遼市、烏海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等盟市為呼和浩特市捐贈了醫療、生活物資;伊利集團向呼和浩特市捐贈了價值1億元的方艙實驗室、乳制品、醫療物資等。
|
濟寧: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生活救助 當前,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形勢下,為讓困難群眾生活保障不受影響,近期,濟寧市民政局發布《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救助工作的緊急通知》,進一步發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作用,切實守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做到防疫有“力度”更有“溫度”。 依托“濟時救”主動發現和即時救助機制,發動基層干部、村(居)組織、社會救助協理員、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及時發現上報遇困群眾,根據群眾困難情形和訴求,及時予以基本生活救助、臨時救助、專項救助和關愛幫扶服務。同時,充分發揮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數據監測預警作用,認真做好與各救助職能部門的數據比對和走訪摸排,通過“大數據”+“鐵腳板”,實現困難群眾及時發現、快速響應、即時救助。 發揮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作用,對受疫情影響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眾及時納入臨時救助范圍。其中包括受疫情影響、暫時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難外來務工人員,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暫時滯留的臨時遇困人員,因家庭成員被隔離收治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家庭和個人以及符合救助條件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的各類急難困難情況,根據困難情形適度提高救助標準。 而對于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及低保邊緣家庭,在加強走訪探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的基礎上,對因疫情導致照料服務人無法照料服務的,及時指定其他人員做好照料服務工作。對因子女患病、隔離等原因導致老年人無人照料的,由村(居)委會指定專人服務,提供臨時照料和關愛服務。 同時,為了全面提升救助時效,在積極推行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社會救助申請全流程網上辦理的基礎上,對符合低保、特困供養條件的,可通過網絡方式提供相關證明,也可采取個人承諾方式先行保障、疫情結束后再補辦手續。
|
寧夏:推動"十四五"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印發《關于推進“十四五”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推動自治區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措施。 《實施意見》立足當前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組織實際,提出了8個方面25項重點任務。特別強調要進一步強化社會組織黨建引領,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強政策創制,鼓勵基層因地制宜創新方式方法;進一步規范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強化登記審查,優化結構布局;進一步健全社會組織監管體系;進一步提升執法水平,完善執法機制,規范執法程序,促進執法能力提升;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內部治理、品牌建設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大社會組織培育扶持力度;進一步支持引導社會組織服務大局、服務基層,促進社會組織作用有效發揮。
|
香港:10000個內地"愛心禮包"發放給困難市 3月4日,內地民間組織“灣區安全應急產業創新聯盟”與香港民間組織“全港社區抗疫連線”聯合發起“同舟共濟 一齊撐落去”大行動,呼吁幫助疫情下的香港經濟困難人群,特別是居住在劏房、籠屋的市民。活動得到熱烈響應,目前已向香港經濟困難市民發放10000個內地“愛心禮包”。
|
二、優秀項目
貴州:"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學計劃"項目啟動 上萬名貧困女生每人將獲千元資助 近日,貴州省啟動實施“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學計劃”項目,共籌集資金1152.8萬元,資助貴州省已脫貧摘帽的66個縣的11528名小學女生。 據介紹,該項目是團省委立足貴州省情,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推進新時代希望工程創新發展的具體舉措之一。該項目將在全省資助11528名小學女生,資助標準為1000元/人,助學金按學期分兩次發放,每學期發放助學金500元/人。 據了解,該項目在貴州省已脫貧摘帽的66個縣實施,每縣最高分配名額不超過200名,最低不低于100名。項目資助對象優先遴選脫貧鞏固期家庭,其次為特殊困難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或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致家庭困難的女生;遴選對象均須學習努力、遵守校規校紀、生活簡樸。若項目實施縣符合上述條件的小學一年級女生人數不足,遴選范圍可擴展至二、三年級脫貧鞏固期家庭的女生。此外,在同等條件下,項目實施將按孤兒、單親家庭、本人傷殘、家庭成員傷殘或長期患重病、因自然災害家庭困難的女生順序進行遴選。
|
三、慈善詩詞
柳楊文 綠城德善吟(三等獎) 商都千古秀,萬世一軒轅。大河彌泱漭,世風化淳 源。慈行兼善舉,赤心何拳拳。桂芳盈天地,澤楷彰先 賢。秋蘭以為佩,仁醫濟世間。懸壺救病苦,杏林盡余 年。鄰舍傾大愛,同心齊助殘。風雨無重阻,崎途共比 肩。古稀擔道義,德藝執兩端。救孤十六載,佛心勝如 禪。德行堪垂范,我輩思齊賢。乾坤布潤澤,春暉雨露 沾。少室峙西陲,奇峰崔連天。華夏頌義舉,盛世共仰 瞻。
|
鄭州慈善編輯部 責任編輯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