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慈善總會災后重建“第一課” “最暖心”公益禮包助新生入學
洪水能沖斷道路,但沖不斷上學的路。9月2日,由鄭州慈善總會聯合愛心企業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災后重建“第一課”在鄭州新密舉辦。在本次“畢業了再來還”公益助學活動中,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拿出92.7萬元為來自新密市、鞏義市、滎陽市、登封市等洪災地區的200名大學新生,每人發放4635元助學及交通補助金,另外還為學生們準備了行李箱、口罩、急救包、睡眠耳塞等入學生活必備用品,以幫助受災地區大學生順利入學。
愛心聯結上學路
7月下旬,河南地區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多地引發嚴重洪澇災害,致使一些今年考取大學的學生家庭生活面臨困難。為此,鄭州慈善總會聯合白象食品,共同發起助力受災大學新生的助學公益行動。
獲得捐助的200名大學新生來自新密、鞏義、滎陽、登封等地,通過各地村、鎮和民政部門的審核,都是受到7.20洪災影響,導致農田受淹、房屋倒塌、受損等,或者家庭收入較低、生活存在困難的。這其中還有不少學生,考上了鄭州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211”“985”重點高校。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也是家庭的希望,”鄭州慈善總會副會長王合生表示,邁上大學之路,對學生而言是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也是開啟美好未來的重要一步。愛心企業白象食品與慈善總會攜手啟動災后重建“第一課”,優先保障受災大學新生入學,正是深刻認識到這一關鍵時刻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意義,不能讓一時的困難,成為美好人生的阻礙。
“最暖心”的精益公益
“坐再遠的長途車也不怕脖子酸的頸枕”“每天半小時練出好身材的無繩跳繩”“晚上看書學習必備的USB磁吸小臺燈”……在助學金之外,此次助學活動還特意為每位大學新生準備了一份裝滿體貼和驚喜的行李箱,被譽為“最具人情味”的“暖心助學包”。
除了常見的口罩、急救包、暈車貼、耳塞、雨傘、書本等必備品之外, “暖心助學包”里還加入了電動牙刷、藍牙耳機、高鈣奶粉以及“實現泡面自由”的方便面年卡等對開啟新生活非常有價值的生活和學習用品,體現出對學生身體健康和思維開闊的無微不至的關懷。
此外,白象還為新生們準備了家鄉味道的方便食品和回家團圓基金,白象員工還手寫下了一些祝福便簽附在“暖心助學包”中,期望家鄉學子在離家求學、勇于闖蕩的同時,不忘家中親人的牽掛,令不少收到助學包的學子動容。
白象的“暖心助學包”代表愛心企業對于公益的理解,已經從初級階段的“捐錢”,進化到了更具人文關懷的“精益公益”層面。這意味著,愛心企業將更用心地深入了解受助方,采取更細致、更體貼、更具人性化和個性化的行為,更精準地滿足受助方的實際需求。
從“物質共富”到“精神共富”
剛剛結束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首次把“三次分配”明確為“基礎性制度安排”,通過分配主體的自愿,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無償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具有自愿性、向善性、精準性、示范性和共富性等特征,社會慈善公益是“三次分配”的主要途徑。
與以往企業開展公益“不求回報”不同,此次鄭州慈善總會與白象食品聯合開展的助學行動,卻與受助學生達成了一個“畢業了再來還”的公益約定。
所謂“畢業了再來還”, 不是說讓受助學生還錢、還東西,我們是希望受助大學生在畢業后,用自己在大學期間學到的專業知識,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幫助一次別人,去做一次公益,就可以。沒有特定對象,沒有特定方式,也沒有任何強制性,就是一個關于善意傳遞的“未來約定”。希望通過這樣的公益傳遞理念,能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