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受邀參加2018中國慈善年會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總結、回顧慈善事業的歷史成就, 2019年1月14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在京舉辦“2018中國慈善年會”。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原主席、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陳昌智,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高曉兵,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友誼促進會理事長,公安部原副部長陳智敏,司法部原副部長、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理事長張彥珍,全國政協原委員、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中國僑聯顧問、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喬衛等出席會議。來自主管部門、社會組織、高校、企業、媒體等領域的近300名嘉賓圍繞“慈善與改革開放”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常務副會長李建民率中牟縣、登封市、滎陽市、二七區相關負責同志組成鄭州市代表團參會。
年會上分五個環節向慈善政策推動者、慈善組織推動者、慈善捐贈推動者、慈善參與者、慈善媒體人進行致敬。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萬民、二七區區委書記陳紅民獲得中國慈善聯合會贈送的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牌,感謝他們對慈善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原主席、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陳昌智
陳昌智在致辭中指出:“40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慈善組織、愛心企業、志愿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慈善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成績:慈善事業的法治體系日益完善、社會捐贈穩定增長、社會組織發展迅速、志愿服務遍地開花。” 他強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了“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我希望所有的慈善力量要著眼國家大局,將‘弱有所扶’作為工作重點,在新時代貢獻新力量、新作為。”

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高曉兵
高曉兵指出,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我國現代慈善事業實現了偉大飛躍。黨的領導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自“慈善事業”第一次被寫入黨的文件,此后慈善事業就一直成為黨的會議、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內容。完善的法規政策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國逐步形成了以慈善法為核心,以公益事業捐贈法、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為補充的慈善法律體系,由基金會管理條例、志愿服務條例等構成的慈善法規體系。不斷改革創新是慈善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慈善事業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不斷推進理論文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努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推向前進。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慈善事業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兩條腿走路,社會各界人士、廣大企業和機構,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資金、物資捐贈和志愿服務為主要方式,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到慈善事業當中。
高曉兵強調,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今年,我們還有100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要如期完成。對于慈善力量來說,這是服務大局、主動作為、干事創業的關鍵時刻”,她要求,慈善力量要拿出舍我其誰的干勁、敢為人先的闖勁、堅韌不拔的韌勁,推進脫貧攻堅偉大事業。她還提到,民政部最近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步推進機構改革,慈善事業有關職能得到進一步明確和加強,設立了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福清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福清在總結發言中表示,中慈聯作為慈善行業的聯合性、樞紐型組織,下一步將從以下幾點發力:一是加強黨建引領,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參與組織重大決策,激發組織內在活力。二是在脫貧攻堅上引導、支持更多的慈善資源和慈善組織參與精準脫貧。2019年,中慈聯將面向羅霄山區等深度貧困地區,發揮平臺作用,建立協調機制,支持愛心企業和慈善組織開展扶貧項目。三是加強行業自律,推動行業標準化建設,做好民政部委托的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工作,在從業人員規范、慈善組織內部治理、項目管理等方面制訂團體標準并適時申請上升為行業標準。四是繼續開展更加實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讓慈善人才、骨干成為內行、專家,帶好隊伍,以職業化、專業化促進組織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