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慈善動態2017年第19期
各地慈善動態
2017年第19期
一、各地動態
|
鎮江: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首獲中央財政支持 近日,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民政部日前發布了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立項名單,鎮江市社會組織,市關愛青少年校外活動實驗中心,開展的公益項目——“優勢視角下的特殊兒童融合增能試點項目”獲得立項,批準立項資金50萬元。這是鎮江市社會組織首次獲得中央財政支持項目,江蘇省共有7個項目獲批立項。 該項目主要針對全市跟班隨讀的特殊兒童產生的“融合困難”問題,運用優勢角度、專業社會工作方法,從“家庭、學校、社區”三個橫向層面和“外在生存環境”、“內在心理環境”兩個縱向層面入手,提升這類孩子的適應性、獨立性和發展性,挖掘并發揮自身優勢,讓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從而達到不斷激發孩子們內在潛能的效果,化解家庭、學校、特殊兒童等多方面的矛盾,增進社會融合。 據統計,近年來鎮江市社會組織已先后有44個項目獲得省社區公益服務項目資金支持,76個項目獲選市級公益創投項目,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公益服務品牌,有力推動了鎮江市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
|
|
威海:文登區59萬助學金資助999名貧困幼兒 5月15日起,威海市文登區各幼兒園陸續發放2017年春季學前教育政府助學金,共面向999名在園幼兒園發放助學金59.94萬元。 自2012年起,文登區正式設立學前教育政府助學金,政府助學金按學年申請和評審,按學期發放,主要用于兒童在園期間的保教費及伙食費補助。用于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普惠性幼兒園包括公辦、公辦性質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 助學金平均資助標準為每人每年1200元,根據兒童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具體分為三檔:一檔每年1000元,二檔每年1200元,三檔每年1400元。各幼兒園在確定資助對象時,對孤兒、殘疾兒童、烈士子女、少數民族兒童、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幼兒,以及因病因災造成家庭特別困難的兒童及農村家庭困難兒童優先予以資助。
|
|
內蒙古:實現"西部計劃"志愿者社保全覆蓋 為加大對自治區“西部計劃”志愿者補貼經費的保障力度,進一步鼓勵志愿者扎根內蒙古、服務內蒙古,2017年,自治區提高了“西部計劃”志愿者生活補貼標準,并實現了志愿者社保全覆蓋。 據了解,2017年,“西部計劃”志愿者生活和交通補貼標準每人每月由原來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并統一給予各類社會保險補貼、一次性安家費、培訓補貼等。我區這項舉措走在了全國前列,在2017年全國“西部計劃”志愿者電視電話會議上,得到了團中央、人社部、財政部的積極認可和表揚。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西部計劃”志愿者項目實施以來,一大批優秀志愿者扎根西部、扎根基層、扎根民族地區和艱苦地區,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基層干部群眾的普遍認可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
|
長春:公益行動贈物品將惠及617名殘疾人 近日,長春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2017集善工程——公益行動項目發放儀式在長春市殘疾人聯合會舉辦。 據悉,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2017集善工程——公益行動項目包括“陽光伴我行”集善明門兒童輪椅項目、“集善工程—助殘行動”“集善工程—助行行動”“中殘聯財政資金支持蛋白粉項目”。 今年,向長春市殘疾人捐贈發放207輛殘疾兒童輪椅、100輛普通四輪輪椅、10輛電動輪椅及600罐蛋白粉,總價值36萬元,惠及長春市617名殘疾人。
|
二、優秀項目
|
上海:長者照護之家年底覆蓋各街道 將推"養老服務包" 上海不斷探索新型養老服務供給模式,中心城區重點推廣“長者照護之家”,計劃到2017年底在全市各街道和部分城市化明顯的鎮實現全覆蓋。這是記者從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案專題座談會上獲得的消息。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海將新增7000張養老床位、80家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50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50家長者照護之家、為50家存量養老機構實施電氣線路改造。目前各項實事項目都在有序推進中。中心城區將重點推廣“長者照護之家”,建成嵌入式、多功能、小型化社區養老設施,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綜合的養老服務。在郊區農村地區,鼓勵發展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的“宅基睦鄰點”推動互助式養老。上海還在探索建設社區為老服務綜合體,提供“一站式”綜合為老服務,并依托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形成全市通用版+社區特色版的“養老服務包”。
|
三、鄭州新聞
|
慈善小水滴,灑愛母親節 5月14日,母親節。在這個處處充滿親情的溫馨日子里,又怎能少了慈善人的身影? |
四、平凡感動
|
“希望之家”馮摩西 1963年出生的馮摩西曾經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趙縣經營印刷廠和汽車運輸。生活富足的他經常給孤兒一些幫助,但他發現,僅僅給孤兒一個書包、一些衣物是遠遠不夠的,這些物質不能給孩子們歸屬感和安全感。1999年,他把生意交給哥哥打理,開辦了希望之家孤兒院。 孤兒院最開始開在破舊的民房和工廠廢棄的房屋里,他散盡家財只為給孩子們創造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漸漸的,周圍的人都知道馮摩西是一個善良的人,對孤兒也是盡心盡力,于是不斷有人送孤兒到希望之家。不過,大部分送來的孤兒都是身體有殘疾的孩子,患唇腭裂、心臟病的居多,馮摩西和學校的老師們經常往醫院奔波,無數次面對生死抉擇。 隨著工作的加重,馮摩西的妻子和女兒也參與到照顧孤兒的隊伍中來。一些從希望之家出去的孩子為了報恩,也放棄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回來幫助馮摩西一起撐起希望之家孤兒院。
|
五、慈善格言
鄭州慈善編輯部 責任編輯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