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慈善動態2017第12期
各地慈善動態
2017年第12期
一、各地動態
|
廣州:率先創建"慈善之城"
《慈善法》頒布一周年之際,“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全國“慈善之城”啟動儀式暨全國部分城市慈善工作交流會日前在廣州舉行。廣州發起成立全國首個“慈善之城”創建聯盟,并率先提出創建“慈善之城”。廣州去年參與各類慈善活動超1000萬人次,廣州市慈善會接收捐贈款物超過3.1億元,增幅30%。
今年廣州首次將創建全國“慈善之城”納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計劃用四年的時間,把廣州建設成為引領國內、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慈善之城”。
去年《慈善法》頒布后,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廣州有近1000萬人次參與各類慈善活動;僅廣州市慈善會接收捐贈款物超過3.1億元,增幅30%,劃撥支出各類救助款物2.7億元,其他慈善組織慈善活動也十分踴躍;在精準扶貧、扶老、濟困、助殘以及兒童救助等領域,直接受益人群超過100萬人次。
廣州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2016年底,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第四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綜合排名,廣州位列第四,比上一屆上升了兩位,在全省排名第一。
南都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廣州將重點開展七大行動,圍繞十大目標,全面提升城市慈善發展水平。其中包括打造10個知名度較高的品牌慈善組織及50個品牌慈善項目;年度捐贈總額占全市GDP總額不低于0.08%;二是捐贈年增長率不低于5%;慈善活動數年均增長率達10%;四是慈善信息公開達標率100%等。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愛平表示,創建全國“慈善之城”,廣州是首個提出,在全國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做法,需要在政府和社會層面謀求最大的共識,讓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全體市民都參與其中。
廣州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廣州提出的“慈善之城”指標并非慈善發展的最終目標,而是一種行動方向;慈善事業發展沒有止境,廣州將通過發動社會各界力量,不懈努力,不斷厚植城市愛心“GDP”。
|
|
江西:貧困家庭兒童資助標準提高
記者從江西省教育廳獲悉:今年開始,江西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資助標準提高到1500元,并對義務教育城市小學和民辦學校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
據悉,江西將繼續對普通高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實現中職學生免除學費全覆蓋。“一生一策”保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全覆蓋。
同時,江西省教育廳將面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適齡人群,組織職業院校開展“送培下鄉”,完成1萬人次以上的培訓任務;根據幫扶地區資源和產業發展需要,實施“高校技術創新扶貧511工程”,促進科技成果向農村地區轉移轉化,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
從2017年春季學期起,江西在修水、吉安等7個國家貧困縣開展營養改善計劃地方試點,將營養改善計劃范圍擴大到全省所有國家貧困縣,讓約120萬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受益。
|
|
溫州:"新聞+慈善"成慈善一大特色
近日,溫州市慈善總會召開2017年所屬分會、基金負責人座談會。目前泉州市慈善總會有所屬分會11個,基金五六十個,還有100多個小額冠名基金。
據悉,這些分會、基金作為慈善救助體系的重要力量,對溫州市慈善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奧康分會的“愛心接力計劃”,已連續實施10年,投入助學資金5000多萬元,結對學生1萬多人;僑愛分會,作為浙江省首個由僑胞自發捐資成立的慈善機構,在助學、助困、賑災等救助項目上奉獻愛心。
溫州市慈善總會副會長周文珍表示,近幾年,溫州市慈善總會所屬分會、基金的慈善工作特別是在慈善募捐方面占總會全年募捐總額的比重越來越大。2016年,溫州市慈善總會共募集善款7888.06萬元,其中所屬分會、基金共募集善款3823.95萬元,接近溫州市慈善總會全年募捐總額的50%。
|
|
諸暨:"義二代"平均年齡11歲
“我的媽媽是義工,她經常去幫助別人。從媽媽身上我明白了,幫助他人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所以我也想成為一名義工。”就讀于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第二初級中學的陳夢笑今年16歲,臉上稚氣尚存的她循著母親的公益步伐已經做了兩年義工。在諸暨店口鎮,像陳夢笑這樣跟著父母做義工的孩子有57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店口義二代”,這是一支平均年齡僅11歲的義工隊伍。
“店口義二代”成立于2015年7月,是浙江省首個“義二代”公益團體。說起“店口義二代”的成立,還頗有幾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味道。
如今,以店口鎮為愛心輻射中心,山下湖鎮、江藻鎮等周邊鄉鎮越來越多的人欲攜全家加入。店口鎮義工協會會長陳紀梁告訴記者,“店口義二代”現有30名正式成員,27個“預備義二代”,經過層層考核才能“轉正”,“希望‘義二代’是能持續傳遞正能量的群體,更希望未來能有‘義三代’、‘義四代’傳承下去。”
|
二、優秀基金
|
河南:省慈善總會設立“優創基金”幫扶大學生就業創業
3月13日下午,河南省慈善總會“優創幫扶基金”正式成立,主要針對全省貧困學生和大學生就業、創業等給予長期穩定幫扶。首期資金30萬元已經募集到位,計劃幫助30位貧困大學生和優秀青年完成學業及創業。
據悉,“優創幫扶基金”由省慈善總會和省留學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該基金著力將“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創客文化引進來,重點關注貧困學生創新創業就業方面的幫扶需求。同時,重點匯聚雙創幫扶力量投身慈善事業,實現慈善事業和雙創事業互相融合、互相促進,探索尋求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省慈善總會副秘書長姚林安介紹,“優創幫扶基金”共設置三個項目,其中“鳥巢計劃”主要幫扶全省貧困地區家庭貧困的在校中小學生,以及失學兒童和孤兒;“雛鷹計劃”主要幫扶在校大學生,根據其自身特長和興趣選擇,對其進行職業規劃評估以及定向培訓;“飛鳥計劃”主要幫扶適合創業以及意向創業的優秀大學生和社會創客,對其優秀創業項目進行投資孵化。
|
三、鄭州新聞
|
鄭州市首個志愿服務項目援助慈善基金成立
3月4日,鄭州市綠城廣場,由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明辦、鄭州市志愿者聯合會主辦,鄭州慈善總會等協辦的“文明之城·志愿鄭州—省會2017年學雷鋒志愿服務主題實踐活動啟動儀式”正式舉行。活動中,鄭州市首個志愿服務項目援助慈善基金成立,鄭州慈善總會和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分別向該基金捐贈首筆善款20萬元和120萬元。
|
四、縣市區新聞
|
“中國好人”徐亮設立我縣首支個人冠名慈善基金
3月13日下午,在中牟縣慈善總會二樓會議室舉行了“中國好人”徐亮慈善基金簽約儀式。這是我縣首支以個人冠名的慈善基金,此基金的成立標志著我縣慈善募捐的管理和使用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
五、平凡感動
|
董丹丹:邊賣玉米邊教課本
童年:11歲當家的留守兒童
1985年,董丹丹出生在河南省一個偏遠鄉村。由于家里孩子多,1996年,董丹丹的父母北漂打工。當時11歲的董丹丹便照顧著8歲的妹妹開始了獨立生活。11歲當家,對于董丹丹來說艱辛異常,她使出渾身力氣仍然難以應付生活中各種困難。為了上學,董丹丹開始帶著妹妹不斷借住在舅舅家、表姐家、表哥家、姨媽家……過早地獨立生活加上多年寄人籬下,董丹丹和妹妹很小就懂得不給別人添麻煩,經過從初中到高中的幾次輟學危險,2005年,董丹丹終于走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
心愿:把我失去的給孩子們
2008年董丹丹大學畢業后,她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在老家實習兩個月后,她迫不及待來到北京與父母相聚。
由于沒有北京戶口,雖然拿著大學畢業和6級英語證書,但董丹丹卻進不了公辦學校,無奈之下,她來到了海淀區行知學校。乍到學校的董丹丹傻了,眼前所謂的學校卻只是一片破舊的農家院建筑,綠豆大小的操場、四處散落的班級,董丹丹悄悄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當她聽說在這里讀書的孩子都是跟隨父母親來北京打工的農民工子女時,一剎那,童年的記憶在心中浮現,董丹丹的腳步停了下來,她希望把自己失去的帶給這些和自己背景相似的孩子們。
真正走進打工子弟學校才知道,與家鄉實習的學校相比,這里相差的不只是校舍、教學設備、師資力量、學生……還有在強烈對比反差下孩子們封閉和缺乏安全感的心靈。一個叫于淼的女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優秀,卻對新來的老師抱著強烈的懷疑態度。在一篇周記里小女孩干脆寫道:“我從來都沒喜歡過你,你姓董,原來的班主任也姓董,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呢……”董丹丹并沒有因為孩子傷人的話而遠離她,也沒有為了讓女孩喜歡自己而刻意特殊對待她,董丹丹深知農村女孩的敏感和脆弱的自尊心。她以平等的態度與于淼交往,用自己的知識和人品最終贏得孩子的尊重。
執著:邊賣玉米邊教學
雖然經歷了各種問題,但董丹丹一路跟孩子們走過來,樂多于苦。但就在這時,家里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災難。
2009年底,品學兼優的小妹妹突然得了惡性腫瘤,動手術之后化療,不久媽媽也住進了醫院。2010年初最小的弟弟又得了白癜風,而爸爸在給弟弟買藥的路上又被車撞,一系列的災難,讓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對巨額費用父母整日愁眉不展,不愿多說一句話,家里沉悶而壓抑。
作為四姐弟中的老大,董丹丹不忍心看著父母操心賣命。從小就過苦日子的董丹丹第一次發現自己這么需要錢,她考慮離開這個繁華城市中最貧瘠的地方,離開這個月工資只有一千一百塊錢的學校。新學期開學,董丹丹回到學校,她想在臨離開之前再看一看孩子們。但當她走進熟悉的教室時,卻發現教室里竟是一片哽咽,學生們圍住董丹丹,邊哭邊說:“老師您還教我們吧,老師您還教我們吧”。拉著孩子們的手,董丹丹的淚水肆意奔流,突然,一個知道內情的鄰居家小孩大吼了一聲:“你們別喊了,老師的妹妹病了!老師得去掙錢!”班里頓時鴉雀無聲,孩子們一個個走回自己的座位,摸摸索索,再次走向了講臺,一角,兩角,五角,一元,講桌上很快堆積成了一座小山,看著眼前的孩子們,董丹丹讓孩子們把錢拿回去,痛苦地閉上了眼睛……第二天,董丹丹重新回到了學校。
董丹丹邊努力工作,邊努力補貼家用,經同事介紹,董丹丹利用假期做過保姆,做過小時工,暑假里每天從早晨5點半到夜晚11點賣玉米,平時放學后去天橋擺地攤,當過促銷員……每次有人問董丹丹累不累的時候,她都會一笑而過,累肯定是累,但董丹丹知道,一個人的累,可以換來農民工51個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
|
六、慈善格言
|
真正的同情,在憂愁的時候,不在快樂的期間。
——冰心
|
鄭州慈善編輯部 責任編輯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