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慈善動態2015年第29期
一、各地動態
孝感市2015年“慈善一日捐”募集善款171余萬元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和省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15】38號),堅持“政府推動、社會實施、公眾參與、專業運作,鼓勵支持與強化監管并重,推動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要求。10月中旬至11月底,在孝感市直單位開展了以“伸援手,救急難”為主題的2015年“慈善一日捐”活動,共募集捐款1716474.5元。今年參加捐贈的單位、個人明顯多于往年,捐贈資金的數量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最多的一年,涌現了許多捐贈先進單位和突出典型。主要做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高度重視。一是下發文件進行部署。此次“一日捐”活動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10月9日,市政府辦公室專門下發了《關于開展2015年“慈善一日捐”活動的通知》,動員全市社會力量積極投身“一日捐”活動,發揮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二是召開會議狠抓落實。10月16日下午,孝感市政府與市直機關工委、市文明辦、團市委、市慈善總會聯合召開了市直各一級單位負責人會議,市政府副秘書長黃祥文就落實市政府“慈善一日捐”活動進行了部署安排,提出了具體要求,保證了此次活動的扎實有效開展。三是督辦通報,確保效果。市政府領導多次督查捐贈進展情況,市慈善總會分階段將捐贈情況在慈善網、政府網上進行公示,確保了捐贈效果。
二、各單位精心組織。市里部署安排之后,各單位十分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明確專人負責,確保“慈善一日捐”活動落到實處。孝感市衛生局所屬單位較多,局領導非常重視這項工作,迅速召開會議進行部署安排,層層發動捐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除局機關干部職工帶頭捐贈外,僅市中心醫院捐款就達115957元。市教育局迅速將一日捐工作落實到各學校,利用晚上時間組織教師開展捐贈。湖北順業農機有限公司在報紙上看到“慈善一日捐”的消息后,自發組織捐贈。這些單位對“慈善一日捐”所做的工作,為此次一日捐活動取得成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統計,孝感市直125個一級單位中,有123個單位開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動。
三、干部職工熱心參與。孝感是一個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有著“扶貧濟困、安老助殘”的傳統美德,今年一日捐活動以“伸援手,救急難”為主題,所募集的善款主要用于城鄉低保對象的大病救助、“五保老人”臨終關懷救助和特困對象的生活救助。各單位干部職工以這次“慈善一日捐”活動為契機,涌現了許多盡其所能,表達愛心的典型。孝感市城建委從單位領導到一般干部職工紛紛慷慨解囊,人人捐贈,不漏一人。孝感市財政局230名干部職工自發的按縣級干部500元,科級干部300元,一般干部200元進行高額捐贈,共捐贈64130元。80多歲的高齡老人鄧岳衡得知“慈善一日捐”的活動后,親自到慈善總會捐款160元。
四、駐孝部隊大力支持。這次“慈善一日捐”活動駐孝部隊踴躍參加。他們將一日捐活動作為軍民共建、支持地方建設、關心困難群眾的一項重要工作。據統計,駐孝部隊共捐款391828.4元。95829部隊聞訊孝感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后,部隊首長率先捐款,機關干部慷慨解囊,基層連隊官兵踴躍捐款,不到半個月時間捐贈資金達303083.4元。孝感市消防支隊與地方接觸最為緊密,他們最早組織開展捐贈活動。三江駐孝軍代室雖然官兵人數不多,也捐款達10295元。71811部隊雖然離城區較遠,但熱情很高,較短時間內籌集捐款60000元。展示了軍民一家親,愛心捐款解民難的一片真情。
“志愿者之城”深圳:每10個人就有1個志愿者
日前,在廣東省文明辦舉辦的最美志愿者評選中,深圳志愿者葉麗芬和其他80多名志愿者一同獲此殊榮。
三十年如一日,葉麗芬始終堅持行走在志愿服務的公益路上,街道社區、企業工廠、春運車站……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志愿服務30年,葉麗芬無償服務社會時間累計3萬多個小時。
在深圳,像葉麗芬一樣常年堅持開展志愿服務的“五星級義工”多達4566人。全市注冊志愿者人數超過120萬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共青團深圳市委書記蔡穎表示,超過百萬志愿者不求名利、默默奉獻,鑄就了一座城市的底蘊,刷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今年9月,“志愿深圳”微信城市服務頻道試運行,深圳志愿服務正式邁入“互聯網+”時代。以此為契機,“志愿者之城”建設動力強勁,闊步前行。
全市注冊志愿者超120萬人
8年前,來自湖南的姑娘向媛芬考入深圳大學。入校第二天,她就報名參加了學校的義工隊,有了屬于自己的“紅馬甲”。從深大畢業后,向媛芬放棄了在專業領域繼續發展的機會,成為深圳首彩愛心慈善基金負責人。4年間,她先后組織一批批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到西藏、貴州、云南等地,為數千名兒童進行先天心臟病篩查和治療。
向媛芬的經歷,是深圳志愿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
深圳的志愿服務起源于1989年。當年,深圳青年學院院長巫景欽和其他18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從一部“為您服務”熱線電話起步,成長為特區首批志愿者,深圳義工也由此開創了中國內地志愿服務的先河。
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此后又誕生了全國第一個義工團體、全國第一名國際義工、全國第一部義工法規、國內第一個義工服務市長獎……
“2011年,在大運會的契機之下,深圳的志愿者隊伍迅速壯大,‘紅馬甲’為大運會賽事的成功舉辦貢獻了重要力量,也成為大運賽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深圳團市委志愿者部部長李瓊說。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注冊志愿者超過120萬人,并且以每天千人的速度增加,而在注冊志愿者中,曾誕生出愛心大使叢飛、國際義工李泓霖這樣的模范人物。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普通市民,以“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務精神,不斷刷新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從壯大志愿者隊伍,到提升志愿服務水平,當前,深圳志愿服務正經歷從“量”到“質”的轉型升級。深圳市義工聯已推動環保、助殘、助老等19個領域組建412支專業志愿者隊伍,李瓊說,“這些隊伍都具備專業的知識素養,在解決一些比較專業的社會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著深圳志愿服務專業化繼續在全國領先”。
讓志愿服務融貫于日常生活
85歲的深圳老人陸曼倩每周都要去做3天的志愿者,福田區新城市廣場U站、羅湖區社會福利中心、深圳市義工聯辦公室是她開展志愿服務的地方。從2006年算起,陸曼倩已經做了10年的志愿者。
“相比每天打麻將,我更喜歡這樣的生活。因為我想多了解一些新鮮的東西,感受這個城市每天的變化。”聊到志愿服務的經歷,陸曼倩老人神采奕奕。
深圳市民參與志愿服務高昂的熱情,曾一度讓志愿服務工作面臨挑戰:希望參與志愿服務的人太多,而服務崗位比較有限,志愿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信息沒能及時打通。
變化發生在2011年,這一年,深圳成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舉辦地,市委、市政府喊出了建設“志愿者之城”的目標。“深圳外來人口超過七成,在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的過程中,亟須構建新的社會支持網絡,而志愿服務正是其中的重要途徑。”蔡穎表示。
圍繞建設“志愿者之城”的目標,深圳建立了“一城六化”的工作體系,即:制度化推進,讓志愿服務成為常態;社會化動員,讓志愿服務人人可為;專業化發展,讓志愿服務更有質量;社區化服務,讓志愿服務就在身邊;信息化支撐,讓志愿服務簡而易行;國際化特色,讓志愿服務引領潮流。
李瓊告訴記者,為杜絕志愿服務“一陣風”,形成一批穩定的志愿者服務隊伍,深圳在全國率先推行志愿服務組織法人“無主管”直接登記,簡化志愿者組織設立程序,建立“一星至五星”志愿者、“百名優秀志愿者”、“義工服務市長獎”等多層級的志愿者榮譽認證體系,以及志愿服務積分入戶獎勵政策等,充分調動市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志愿服務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大活動、大事件中,更要融貫于日常生活”,李瓊說,2013年,深圳出臺《關于推動志愿服務社區化的意見》,真正做到讓“志愿服務就在身邊”。目前,深圳已建成社區U站183個,擁有1600多支社區志愿者隊伍,社區志愿者超過40萬人。
深圳還堅持“志愿服務從娃娃抓起”,將參與志愿服務的門檻放寬至10周歲,同時推動志愿服務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市屬高校全部開設志愿服務選修課,16所中小學試點《青少年志愿服務讀本》課程化,很多中小學還組織建立了學生義工隊,吸引了16.2萬名青少年學生成為志愿者。
完善的制度設計、優惠的政策支持加上來深圳建設者的熱情,讓志愿服務成為深圳特區一種全新的社會風尚。
“志愿深圳”微信平臺試運行
家住福田區的湖北小伙子陶禮經常和朋友參加一些義工活動。過去,都是朋友有活動了通知他,而現在他發現,可以通過“志愿深圳”微信平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者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志愿活動。
深圳市義工聯合會副總干事肖鳴告訴記者,深圳在志愿服務信息化方面起步較早,形成了“一證”、“一庫”、“多終端”的智慧型“志愿者之城”信息化體系。
“一證”即電子志愿者證,它集合了志愿服務、金融、保險、交通、醫療、旅游等9大功能于一體,真正做到“一卡在手,志愿服務無憂”,目前辦理人數已經突破35萬。“一庫”即志愿服務數據庫,它統一存儲和管理120萬多實名注冊志愿者、9434個組織、3萬多個項目信息,其強大的后臺處理能力使得志愿服務信息“實時對接”成為可能。
而“多終端”則包括“志愿深圳”微信公眾號、手機二維碼、移動POS機等不同應用。市民只需拿出手機動動手指,登錄微信或直接掃描二維碼,就可隨時隨地報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作為“互聯網+”時代深圳志愿服務建設的重要手段,“志愿深圳”于今年9月1日上線進駐微信城市服務頻道開啟試運行。
“深圳是微信在全國第一個開啟該服務功能的城市。”肖鳴說,深圳義工聯希望借助微信強大的平臺功能,將使今后深圳所有的義工活動都通過微信“志愿深圳”以及“志愿深圳”app網絡平臺來發布,所有的志愿者都可以在這上面根據自己的愛好、時間、遠近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志愿服務活動,然后報名參加。
據統計,當前“志愿深圳”總關注量突破12萬,日均關注增量約200人,日均訪問用戶約4000人,日均點擊量約6萬,日點擊量最高達24萬,平均每天采用手機方式注冊的新義工約100人,日均開展志愿服務項目500多個。肖鳴告訴記者,今后,深圳將形成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志愿者服務管理體系。
二、優秀基金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脊梁工程專項基金啟動
12月16日,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北京國裕龍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佰仟金融共同發起的“脊梁工程專項基金”在京啟動。北京國裕龍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和佰仟金融共同為脊梁工程專項基金捐款。
啟動儀式上,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副秘書長朱錫生作了項目介紹。脊梁工程項目計劃建立全國范圍的脊柱體檢中心網絡體系,聯合各級地方組織和公益合作伙伴,將免費脊椎健康體檢服務覆蓋到全國的中小學生。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青少年健康數據檔案和地方公益合作服務網絡。此外,項目還計劃搭建遠程云醫療平臺,讓更多兒童能夠從空軍總醫院等醫療機構的頂尖骨科專家團隊受益。
國裕集團董事長劉颋表示,兒童是中國未來的棟梁,他們的脊柱健康不容忽視。發起脊梁工程的初衷就是為了回應現實存在的問題,以互聯網+公益等系列行動來推動脊梁工程的發展,改善我國兒童脊柱健康狀況,為祖國的下一代保駕護航。”
據悉,我國兒童脊柱側彎癥的發病率較高,并隨著學業壓力增大而有進一步增高的趨勢,因此改善我國青少年脊柱健康刻不容緩。為此,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攜手北京國裕龍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和佰仟金融,共同發起并設立脊梁工程專項基金,面向全國青少年,開展脊柱側彎的防治宣講、免費篩查和救助治療,旨在喚起全社會對青少年脊柱病的認知,和對青少年脊柱健康的關注。
三、鄭州新聞
我市首個EMBA愛心基金成立
12月24日上午,由鄭州慈善總會和鄭州大學商學院共同主辦的鄭州大學EMBA愛心基金成立暨首次捐贈儀式在鄭州大學大學路校區商學院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市領導、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興成,鄭州大學商學院院長高友才等領導出席了此次儀式,同時參加儀式的還有鄭州大學商學院EMBA的師生代表以及省會各大新聞媒體記者等。
儀式上,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興成在致辭中對大家表示歡迎并對學生們的愛心表示贊揚;市領導、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代表鄭州慈善總會向鄭州大學商學院授予了EMBA愛心基金銅牌;EMBA愛心基金向鄭州慈善總會捐贈首筆善款10萬元,同時向12名來自鄭州大學的困難學子捐贈了愛心助學金3萬元;鄭州大學EMBA愛心基金發起人之一、鄭州大學EMBA學院學生陳華興介紹了鄭州大學EMBA愛心基金的章程和使命。
市領導、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高度肯定了此次鄭州大學EMBA愛心基金的成立和捐助活動,他表示作為我市首家在大學中成立的愛心基金,EMBA愛心基金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作為一個匯集了河南地區商界精英人士的課程班,參加EMBA學習的企業家能夠自發成立慈善愛心基金并主動幫助各類困難群體,姚待獻會長對企業家們的熱忱之心和大愛之舉表示贊賞,他勉勵企業家們在今后能夠積極發揚慈善愛心精神,將鄭州大學EMBA愛心基金做大做強做優做久,為全市各個高校做出良好的榜樣。
四、平凡感動
“愛心爸爸”鄭安宏:二十多年收養資助數百名孤貧兒童
從“鄭百萬”到如今的“愛心爸爸”,遼寧省鞍山市63歲的個體戶鄭安宏,二十幾年如一日靠擺攤賣水果賺錢,收養16名兒童、助養和資助了幾百名孤、貧兒童,被譽為“愛心爸爸”。
而他自己,卻付出了妻子不理解以至家庭破裂、親人離去、自己身患癌癥等代價,但他無怨無悔,仍在奉獻著愛心。
為了孤貧兒 “富爸爸”變“窮爸爸”
改革開放之初,鄭安宏靠做水果批發生意勤勞致富,娶妻生女,有房有車,成了當地有名的“鄭百萬”。
人生的轉折始于1991年,老鄭賣貨時看見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在撿爛蘋果吃;一問才知,這個叫大峰的孩子父母離異,沒人管。老鄭想起自己幼年喪母的不幸遭遇,把這個孩子帶回了家。一個多月后大峰開始管老鄭叫“爸”。從此,老鄭遇到失去父母或被遺棄的孩子就收養,成為16個孤兒或單親家庭孩子的“爹”。
1998年10月的一個晚上,老鄭在回家路上,聽到墻角處有微弱的哭聲,走近一看,是個嬰兒。“我抱著救救這條小生命的想法,把孩子抱回家。孩子跟了我的姓氏,取名鄭明恩。長到了4歲,我發現他不會數數,到醫院一檢查,鑒定是個智障兒。”老鄭說,當時他也有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甚至都把孩子送到了孤兒院,最后還是不忍心又接了回來。“所有的親屬都反對,妻子不堪重負,帶著女兒離開了家。”老鄭說。
為了給小明恩治病,老鄭帶著孩子全國各地求醫問藥,幾乎花掉了全部積蓄,甚至把自己的兩套房子都賣了。籌集到的錢都花在這個智障兒身上,以至他現在和5個孩子只能在水果攤旁邊租房子住。但令老鄭欣慰的是,明恩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現在和正常孩子一樣了,正在上小學五年級。”
在老鄭收養的孩子中,有爸爸被判重刑、媽媽離家出走的,有母親得癌癥去世、孩子被父親遺棄的……各種情形不同但一樣不幸的孩子,在老鄭這里找到了生活的依靠,每天快樂地學習、生活著。這些孩子有的在上大學、有的上中專,有的讀中學、小學,還有倆小的正在上幼兒園。
而老鄭唯一的經濟來源是一個24小時營業的水果攤。
癌癥難以動搖獻愛心
為了讓收養的孩子過得好些,他不分晝夜地忙碌,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長年累月的辛苦勞作,使老鄭過早地衰老。
2009年年底老鄭被確診患了結腸癌,2010年1月在鞍山四院做了手術。了解到“愛心爸爸”的事跡,許多素不相識的市民來到醫院看望老鄭,為他捐款。老鄭手術后,醫院樓下小飯店店主——一對年輕夫妻,聞訊來到老鄭的病床前,對他說:“你一天的三頓飯我們包了”。還有一些熱心人跑到醫院為他做義工,毫不嫌棄地為他端屎接尿……
鞍山鐵西區南華街道關工委干部何長嶺告訴記者,老鄭平時連去浴池洗澡的錢都不舍得花,但是給收養的孩子們花錢他舍得——小時候請保姆照顧孩子生活,長大了請老師給孩子補課……他哪個孩子都沒少花錢,就是希望他們將來都能長大成人,有可以謀生的一技之長,立足社會。
帶動更多人獻愛心
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做好事,老鄭的善舉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身邊人。他們聚攏在老鄭的周圍,共同為社會奉獻著一份愛心。
2007年老鄭和所在的鐵西南華街道社區共同發起創辦的“愛苗基金”,專門資助特困家庭學生,他每月雷打不動地要往基金里捐1000元。
2012年,鄭安宏愛心團隊在鞍山正式成立。到如今,愛心團隊已經建立了49支分隊,近2萬人參與其中。
2014年,鄭安宏的水果超市盈利12萬元,他拿出了10萬元奉獻社會。在鞍山市慈善總會、鄭安宏愛心團隊和各界人士的幫助下,鄭安宏將這10萬元捐贈給了從鞍山市各區縣選取的500名貧困中小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也是在這一年,鄭安宏愛心團隊捐款達200余萬元。
2007年到2009年鄭安宏連續3年當選“感動鞍山十大人物”;2009年被授予鞍山市“道德模范”榮譽稱號;2013年當選遼寧省道德模范,同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當選中國好人;2015年成為遼寧省幫殘助殘先進人物。
五、慈善格言
善良和謙虛是永遠不應令人厭惡的兩種品德。 ——史蒂文森

